首頁| 滾動| 國內| 國際| 軍事| 社會| 財經| 產經| 房產| 金融| 證券| 汽車| I T| 能源| 港澳| 臺灣| 華人| 僑網| 經緯
English| 圖片| 視頻| 直播| 娛樂| 體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視界| 演出| 專題| 理論| 新媒體| 供稿
字號:

博鰲熱議經濟改革:自由市場是釋放制度紅利的前提

2013年04月09日 07:3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參與互動(0)

  國企改革成為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熱議的一個焦點話題。多位學者表示,打破壟斷、推進國企改革應是中國改革的一項迫切議程,同時也是釋放新的制度紅利的必要前提。

  在“中國改革議程:釋放新的制度紅利”分論壇上,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表示,中國需要釋放新的制度紅利,以保持經濟的持續(xù)增長。這個前提是打破壟斷,包括國有企業(yè)的壟斷,清除很多行政管理和控制,鼓勵形成自由、平等競爭的環(huán)境,鼓勵新的思想不斷涌現(xiàn)出來,使我們的經濟走向下一個發(fā)展進程。

  樊綱說,作為經濟學家,我們經常感覺政府在經濟改革上滯后,而花了更多的精力在政治和反腐方面。在樊綱看來,制度紅利就是效率的改進!皩χ袊鴣碚f,我們如何能夠改進效率,比如資源使用的效率、能源的效率,如何防止進一步污染等等,這些都非常重要。”樊綱說,“中國有這樣的潛力,有可能10至20年繼續(xù)保持7%或8%的G D P增長,但我們需要很多改革。不光是改革,還要防止危機的出現(xiàn)!

  原世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具有在未來20年都可以增長8%的潛力,但是有一個條件:中國政府要減少對國有企業(yè)的支持。

  林毅夫說,“在中國的經濟轉型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的國企遇到很多問題,他們得到了很多政府的補貼,現(xiàn)在中國已經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中國的國企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中更加有競爭力,所以沒有理由再給他們補貼!

  林毅夫認為,推動國企改革,最重要的是在市場中實現(xiàn)公平的競爭,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需要有相似的競爭環(huán)境,他們都需要獲得信貸和各方面的資源。如果對國企的特權可以去除,無論國企還是私企都可以實現(xiàn)平衡發(fā)展。

  在另一場名為“政府與市場”的分論壇上,論壇嘉賓就中國國有企業(yè)的地位和作用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有些嘉賓肯定了國企的積極作用。黑石集團高級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qū)主席梁錦松認為,在中國,很多行業(yè)是國企主導,這種方式很好。他舉例說,因為香港沒有一個特別強大的本地銀行,使得在一些需要政府進行干預的關鍵時刻感到很困難,很難著手。

  圣戈班前董事長、拉扎德董事Jean-L ouisBeffa也認為,中國國有企業(yè)有巨大的成就。中國的水泥行業(yè)、電力公司、建設核電站的公司都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公司,并且這些國企的管理越來越國際化,促進了更多創(chuàng)新!叭绻氤蔀閲H市場上的大角色、大塊頭,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國有企業(yè)才行!

  但也有專家表達了不同觀點。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認為,如果政府不逆轉國有部門和國企主導的經濟,中國將無法繼續(xù)增長。

  張維迎認為,第一,中國經驗表明,只要政府和國有企業(yè)占壟斷地位,其他企業(yè)根本不可能占有競爭優(yōu)勢,因為國企總是得到特別優(yōu)惠的政策、特權,別的企業(yè)不可能有合適的定價,不可能有合適的政策或者規(guī)章制度。第二,國企很難進行很好 的 治 理 , 因 為 政 府 總 是 有 權 指 定C E O、總裁或者董事長。他們的薪酬不是按照績效給予的,企業(yè)高管基本上就和政府官員一樣。

  張維迎稱,經濟發(fā)展取決于企業(yè)家精神,特別是私營企業(yè)家精神,而不是政府的政策。他呼吁新一屆政府繼續(xù)進行市場化改革,并且重新啟動國有企業(yè)私有化進程。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在論壇年會期間表示,中國的未來取決于私營部門。目前中國民營企業(yè)存在很多機遇,但更多的是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來自于投資環(huán)境和企業(yè)自身。市場準入難、社會負擔重、融資困難和權益保障不夠是當前中國民營企業(yè)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與會嘉賓、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放寬市場準入,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guī)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yè)及其他行業(yè)和領域”。但相關的政策體制障礙一直沒有破除,至今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yè)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yè)等領域還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玻璃門”現(xiàn)象。(記者孫韶華 張莫 夏冠男)

【編輯:種卿】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