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1月4日電 2003年6月1日,長江三峽大壩以西400公里以內(nèi)、海拔135米以下的數(shù)千城鎮(zhèn)將消失在水面以下,數(shù)百萬人口遷移。新華社根據(jù)國家有關部門提供的威資料編寫了三峽工程近百年來的大事回放: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yè)計劃》中談及對長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弊钤缣岢鼋ㄔO三峽工程的設想。
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派出的一支長江上游水力發(fā)電勘測隊在三峽進行了為期約兩個月的勘查和測量,編寫了一份《揚子江上游水力發(fā)電測勘報告》,擬定了葛洲壩、黃陵廟兩處低壩方案。這是我國專為開發(fā)三峽水力資源進行的第一次勘測和設計工作。
1944年,在當時的中國戰(zhàn)時生產(chǎn)局內(nèi)任專家的美國人潘綏寫了一份《利用美貸款籌建中國水力發(fā)電廠與清償貸款方法》的報告。
1944年,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到三峽實地勘查后,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即著名的“薩凡奇計劃”。
1945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成立了三峽水力發(fā)電計劃技術研究委員會、全國水力發(fā)電工程總處及三峽勘測處。
194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墾務局正式簽訂合約,由該局代為進行三峽大壩的設計;中國派遣技術人員前往美國參加設計工作。有關部門初步進行了壩址及庫區(qū)測量、地質(zhì)調(diào)查與鉆探、經(jīng)濟調(diào)查、規(guī)劃及設計工作等。
1947年5月,面臨崩潰的國民政府,中止了三峽水力發(fā)電計劃的實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術人員。美國墾務局工程師福斯脫在寫給中國同事的信中說:“偉大如三峽計劃,中國自不能久置不問,相信于不久之將來,定有興工之一日!比龒{勘測處主任張昌齡在辦理結束工作時也說:“我不希望僅是一個夢——理想的天國,總有一天會在地上實現(xiàn)。”
1949年,長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荊江大堤險象環(huán)生。長江中下游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問題,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視。
1950年初,國務院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在武漢成立。三年后興建了荊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庫規(guī)劃的介紹時,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以“畢其功于一役”。他指著地圖上的三峽說:“費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先修那個三峽大壩怎么樣?!”
1953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上游局黨組向西南局財委的報告中提出,將來三峽水庫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請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關單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設廠或建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財委同意了這個意見。
1954年汛期,長江流域發(fā)生了20世紀以來的最大洪水,江漢平原、洞庭湖區(qū)損失慘重。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嚴重洪水災害的威脅乃是治理長江首要而緊迫的任務。
1954年9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在《關于治江計劃基本方案的報告》中提出三峽壩址擬選在黃陵廟地區(qū),蓄水位擬選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guī)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3月,在莫斯科簽訂了技術援助合同,第一批蘇聯(lián)專家6月到達武漢。長委所屬4臺鉆機和第七地形測量隊先后進入三峽地區(qū),開展測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主持會議,在聽取長委和蘇聯(lián)專家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后,肯定了國內(nèi)專家的意見,正式提出,三峽水利樞紐有著“對上可以調(diào)蓄、對下可以補償”的獨特作用,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規(guī)劃的主體。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暢游長江后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句。
1958年3月,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成都會議上作了關于長江流域和三峽工程的報告,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guī)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從國家長遠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應當采取積極準備、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工作。”
1958年3月30日,毛澤東視察葛洲壩壩址。
1958年6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第一次科研會議在武漢召開,82個相關單位的268人參加,會后向中央報送了《關于三峽水利樞紐科學技術研究會議的報告》。
1958年8月,周恩來主持了北戴河的長江三峽會議,更具體地研究了進一步加快三峽設計及準備工作的有關問題,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峽初設要點報告。1959年5月,在武昌對《三峽初設要點報告》進行了為期10天的討論,一致通過選用三斗坪壩址,大壩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設計。
1960年4月,水電部組織了水電系統(tǒng)的蘇聯(lián)專家18人及國內(nèi)有關單位的專家100余人在三峽查勘,研究選擇壩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廣州召開經(jīng)濟協(xié)作會,討論了在“二五”期間投資4億元、準備1961年三峽工程開工的問題。由于暫時經(jīng)濟困難和國際形勢影響,三峽建設步伐得到調(diào)整。8月蘇聯(lián)政府撤回了有關專家。
1970年,中央決定先建作為三峽總體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壩工程,一方面解決華中用電供應問題,一方面為三峽工程作準備。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作了親筆批示:“贊成興建此壩。”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
1979年,水利部向國務院報告關于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議,建議中央盡早決策。
1980年,鄧小平從重慶乘船考察長江及三斗坪壩址。
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龍。
1981年12月,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電站一二號機組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chǎn)。
1982年,鄧小平在聽取準備興建三峽工程的匯報時果斷表態(tài):“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準由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組織編制的《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確定三峽工程實施蓄水位為150米的低壩方案。
1984年底,重慶市對三峽工程實施低壩方案提出異議,認為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僅止于涪陵、忠縣間180公里的河段內(nèi),重慶以下較長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萬噸級船隊仍然不能直抵重慶。
1986年3月,鄧小平接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時表示: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系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論證,責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以錢正英為組長的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立了14個專家組,進行了長達兩年八個月的論證。
1989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報告推薦的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fā),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xù)移民”,三峽工程的實施方案確定壩高為185米,蓄水位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壩址。同年年底葛洲壩工程全面竣工,通過國家驗收。
1990年7月,以鄒家華為主任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成立;至1991年8月,委員會通過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報請國務院審批,并提請第七屆全國人大審議。
1992年4月3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通過《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決定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十年規(guī)劃,由國務院根據(jù)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
1993年1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李鵬總理兼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會下設三個機構:辦公室、移民開發(fā)局和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fā)總公司。
1993年7月26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查批準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樞紐工程),標志著三峽工程建設進入正式施工準備階段。
1993年8月,國務院發(fā)布了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規(guī)定:國家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實行開發(fā)性移民方針,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或者超過原有水平,并為三峽庫區(qū)長遠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考察三峽工地時指出,“既然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上這個工程,就要萬眾一心,不怕困難,艱苦奮斗,務求必勝”。
1994年12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5年,三峽庫區(qū)一期水位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全面啟動。
1996年6月1日,葛洲壩電廠正式移交中國三峽總公司。
1996年8月,中國目前跨度最大的懸索橋--西陵長江大橋正式通車。12月,宜昌三峽機場通航。
1996年11月下旬,三峽工程大江截流系統(tǒng)工程啟動。
1997年1月,國家計委正式批準10億元人民幣三峽債券發(fā)行計劃,這是三峽總公司第一次采取國內(nèi)發(fā)行債券的形式用以籌措三峽工程建設資金。
1997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批準設立重慶直轄市。這有利于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qū)移民統(tǒng)一規(guī)劃、安排和管理。
1997年9月中旬,三峽水庫淹沒區(qū)一線水位移民搬遷基本結束。
1997年10月1日,亞洲載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橋--三峽工程覃家沱大橋建成通車,標志著三峽工程對外交通建設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開挖的3.5公里長、可供大型船隊航行的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4日,國務院第63次常務會議通過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前驗收報告,決定三峽工程于11月8日實施大江截流。這標志著為期5年的一期工程勝利完成,三峽工程轉(zhuǎn)入二期工程建設。
1998年1月初,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fā)總公司根據(jù)國家有關工程質(zhì)量的法令、法規(guī),結合三峽工程建設實際,制定《三峽工程質(zhì)量管理辦法》(試行),并于1998年1月正式執(zhí)行。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重慶市及庫區(qū)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機遇,埋頭苦干。
1998年4月21日,三峽永久船閘一期開挖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工程質(zhì)量合格率達100%,,優(yōu)良率達82.6%,總體質(zhì)量完全達到設計要求。
1998年5月1日,臨時船閘通航,臨時船閘是三峽工程投入運行的第一個包括土建、機電設備工程設計、制造、施工與運行調(diào)度的綜合性項目。
1998年5月5日,被稱為二期工程“生命線”的二期圍堰防滲墻實現(xiàn)單墻封閉,不僅為二期圍堰安全度汛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實現(xiàn)二期基坑抽水目標贏得了工期。
1998年5月14日,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地球物理勘測研究院提交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一期主體工程建基面彈性波檢測工程》通過專家評審驗收,其成果報告正式歸檔,載入了三峽工程建設史冊。
1998年6月1日,三峽工程二期圍堰下游防滲墻宣告全線封閉,共完成防滲墻面積25746平方米。
1998年7月,三峽壩區(qū)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壩址水域來水量達到1877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值,三峽工程經(jīng)受住洪水考驗,工程主要項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三峽永久船閘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澆下第一方混凝土,這標志著世界最大的船閘已由開挖階段轉(zhuǎn)入混凝土澆筑階段。
1998年10月28日,三峽庫區(qū)秭歸新縣城舉行落成慶典,提前5年完成了縣城整體搬遷任務。
1998年12月28日-30日,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對三峽工程庫、壩區(qū)進行了考察,并諄諄告誡全體三峽建設者,三峽工程是“千年大計,國運所系”,質(zhì)量是三峽工程的生命,質(zhì)量責任重于泰山。
1999年3月12日,由山西長治鍛壓機床廠制造的國內(nèi)最大卷板機在三峽工地正式投入使用。該機的順利投入使用,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能生產(chǎn)特大卷板機的少數(shù)國家之一。
1999年4月2日,美國參眾兩院議員組成的大型訪華團一行70人參觀三峽工地。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jīng)理陸佑楣就三峽工程的防洪、發(fā)電、移民、水庫泥沙及工程建設等情況回答參眾議員的提問。
1999年10月3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南線五閘首保護層最后一方石碴被運往碴場,至此,由武警水電部隊第四支隊擔負的永久船閘南線開挖全線告捷,這標志著永久船閘主體開挖工程圓滿結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峽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澆筑458.52萬立方米,超額完成年澆筑448萬立方米混凝土的計劃,遠遠超過巴西伊泰普創(chuàng)下的年澆筑混凝土320萬立方米的記錄。
2000年1月24日,三峽工程左岸電站廠房首臺機組基礎環(huán)在一號機安裝就位,標志著三峽左岸電站廠房施工由土建施工為主轉(zhuǎn)入土建與機組埋件安裝并舉階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戶639名重慶市云陽縣農(nóng)村移民外遷到上海市崇明縣落戶。這是由政府組織的首批外遷移民。
2001年1月5日,“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區(qū)及遷建區(qū)文物古跡保護規(guī)劃報告”正式通過審查。
2001年2月15日,朱镕基總理主持國務院第35次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修訂草案)》,這是對1993年的條例進行的修訂。《條例》結合一期移民工作實踐,對移民遷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則進行了必要的修改、補充和完善!稐l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實施。
2001年8月24日,由美國國會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副主任理查得·謝爾比率領的美國參議院代表團訪問三峽工程。在觀看工程展覽和施工現(xiàn)場后,謝爾比說:“三峽工程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工程建設者擔負著很大的責任。如此偉大的工程讓人振奮!
2001年8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移民局承擔的《中國三峽移民人權保障實證研究》在北京正式啟動。
2001年11月7日,三峽工程永久性船閘首扇反弧門在閘首中南豎井內(nèi)安裝成功。
2002年1月13日,經(jīng)過9年建設,三峽工程大壩已經(jīng)達到2003年蓄水發(fā)電所需的壩高,三峽大壩迎水面高程已經(jīng)全線達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壩高度已具備擋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峽工程首臺發(fā)電機組轉(zhuǎn)輪吊裝成功。轉(zhuǎn)輪的順利安裝為三峽工程在2003年實現(xiàn)首批機組發(fā)電創(chuàng)造了條件。
2002年5月1日,三峽工程成功地實施了對上游圍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圍堰完成了歷史使命,滾滾長江水直接進入三峽大壩基坑。
2002年9月1日,三峽工程永久船閘開始進行有水調(diào)試。永久船閘按年單向5000萬噸和通過萬噸級船隊要求設計。過往永久船閘的船舶包括萬噸級船隊,每次過閘的時間大約需要2小時35分鐘。根據(jù)三峽工程建設計劃,船閘將于2003年6月通航。
2002年9月1日,國務院下達的三峽庫區(qū)12萬二期外遷移民任務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庫工作接近尾聲。
2002年10月21日,三峽大壩最關鍵的泄洪壩段已經(jīng)全部建成,全線達到海拔185米大壩設計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國務院召開長江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全體會議,同意樞紐工程驗收組關于在2002年11月份實施導流明渠截流的意見。
2002年10月26日,全長1.6公里的三峽二期大壩全線封頂,整段大壩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設計壩頂高程。
2002年10月29日,朱镕基總理主持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第11次會議,同意國務院三峽二期工程驗收委員會的意見,決定在11月6日進行導流明渠截流合龍。次日,三峽工程開發(fā)總公司宣布了國務院三建委的決定。(楊興國、張先國、詹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