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0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載文稱,2006年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證監(jiān)會在其網站公布了《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這個醞釀六年之久的計劃終于打破沉寂悄然而出。
《辦法》規(guī)定,用于實行股權激勵計劃的上市公司,可以通過向激勵對象發(fā)行股份、回購本公司股份等渠道解決標的股票來源,激勵對象最多可以無償得到上市公司1%的股權。
規(guī)范意見出臺之前,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對管理層持股透露了三點看法:一是國資改革應該關注社會大眾的反響;二是表示了對于國資流失的憂慮;三是管理層持股方向沒有錯,應該進一步規(guī)范。其后,國資委《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國有企業(yè)改制工作的實施意見》躍入公眾視線。
報道稱,自此,新一輪國資改革路線圖浮出水面——管理層增量持股首先將在上市公司全面推開,然后進入地方國有大企業(yè),之后進入符合條件的中央大企業(yè),最后是壟斷型資源型央企。
報道寫到,有關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管理辦法早在六年前就開始醞釀。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操作規(guī)范,便一直沒有下文。隨著這兩年國有企業(yè)改制進程加快,各地政府都有很多自我創(chuàng)新,泥沙俱下肯定會引發(fā)很多問題。作為國資委,如果不拿出一些東西出來,面對一些問題就會比較被動。是次政策出臺,其用意是試圖解決各個地方在國有企業(yè)改革當中出現的問題。
股權激勵計劃的第一步,是在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G股公司中先行“開閘試水”。這一最為重要的前提,對于上市公司參與股改的積極性將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在《規(guī)范意見》尚未明確的時候,進行股改的數十家公司已在股改說明書中明確提出了實施股權激勵計劃,而中化國際早在股改試點階段就首吃螃蟹提出了股權激勵方案。
從MBO的叫停到如今所謂“管理層持股的激勵”再次啟動,難免讓人產生國資委朝令夕改之惑。短短半年多時間,國資委的態(tài)度為何會轉變如此之快?
細讀兩則法規(guī)可以發(fā)現,從MBO到管理層增量持股,在股權激勵方式的悄然轉換下,國資新政已顯露出新的政策取向:重心已經不再是幾年前的存量國資調整改革,而演變?yōu)樵隽繃Y改革取向。
《實施意見》規(guī)定,“凡通過公開招聘、企業(yè)內部競爭上崗等方式競聘上崗或對企業(yè)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管理層成員,可通過增資擴股持有本企業(yè)股權,但管理層的持股總量不得達到控股或相對控股數量!边@意味:其一,允許增量持股,換言之,向大型國企管理層轉讓存量股份依然是禁止的。其二,不得控股。這既與證監(jiān)會政策合拍,也遏制了管理層收購。而《管理辦法》則規(guī)定,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權激勵計劃所涉及的標的股票總數不得超過已發(fā)行股本總額的百分之十,個人獲授部份原則上不得超過股本總額的百分之一,管理層持股并非“不封頂”。
其實,股權激勵制度就是將公司高管和公司股東特別是廣大流通股股東的共同利益“綁”成一體,這和以往相比將產生很大的變化:股權激勵計劃,可以充分調動經營層的積極性,實現兩類股東以及經營者的更大范圍內的共同利益。換句話說,只要相關的考核指標設計合理,那么高管們如果收入大增了,也就意味著公司的業(yè)績有穩(wěn)定快速的增長,股東們也能多賺錢。從長遠看,該制度對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公司治理,保護投資者利益都具有積極意義。此外,通過股權激勵計劃來激勵、穩(wěn)定管理層,可以防止利用上市公司進行經濟犯罪的發(fā)生。
報道評論稱,摸著石頭過河的國企改革,究竟能帶來怎樣一個結果,至今仍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開弓沒有回頭箭,人們當可體味高層推進國企改革的決心和意志。而股權激勵是一把所謂的雙刃劍,用之不慎,會傷害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