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31日電 據北京科技報援引《新科學家》雜志近日的報道,過去,男士在家庭生活中的傳統角色是一家的經濟支柱。當在孩子監(jiān)護權問題上發(fā)生爭議時,法院長期以來就認為,按照正常情況,孩子應歸母親撫養(yǎng)?墒,“家庭婦男”現象的出現說明男人同樣可以監(jiān)護好自己的孩子。行為研究者、靈長類動物學家、內分泌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在對父親的角色進行重新審視和重新評估后發(fā)現,“新男人”的興起具有很深的進化淵源。此外,男人們似乎是在同一種也在影響女人的荷爾蒙的驅動下為照顧后代做準備。
社會變化催生“新男人”?
1986年,英國全國只有445位“家庭婦男(全職父親)”。20年后,這一數字攀升至2.1萬多。今年6月,英國平等機會委員會(EOC)宣布,79%接受調查的男士表示他們十分愿意自己在家照看孩子,讓妻子出去工作。一種曾經被認為是古怪行為已成為時下的主流。
男人承擔起女人傳統角色的趨勢仍具有爭議,許多人對此表示歡迎,但對于其他人而言,這就像此前有關精子數量下降的報道一樣令他們緊張。那些擔心“新男人”崛起的人批評這種人“不正常”,并斷言科學家將證實他們觀點是正確的。
過去二十年,行為研究者、靈長類動物學家、內分泌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一直在對父親的角色進行重新審視和重新評估。他們發(fā)現,“新男人”的興起具有很深的進化淵源。此外,男人們似乎是在同一種也在影響女人的荷爾蒙的驅動下為照顧后代做準備。但這種養(yǎng)育行為只會在社會狀況適宜的情形下出現。
動物學:哺乳動物的合作性顯現男性養(yǎng)育潛能
科學家一直試圖通過研究動物世界來了解人類男性的角色。兩棲動物和鳥類動物中的父親比較樂于攜手照顧家庭,甚至在一些物種,包括鴕鳥都存在這種現象。在鴕鳥家族中,保護幼雛被認為是雄性鴕鳥一項令人羨慕的特權。但事實是人類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要分泌乳汁,這種行為加強了母親和嬰兒之間的聯系。在哺乳動物中,父親的作用往往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經常只局限于傳宗接代。多數父親不但不照顧孩子,反而無視他們的存在。
然而,在一些群居的食肉物種,比如大灰狼,雄性主要負責為幼崽尋找食物。過去曾廣泛認為,在更新世時期,人類祖先中男性的作用與此相似,適應這種生活方式的過程與兩性大腦的形成有直接關系。但通過觀察發(fā)現,即使在哺乳動物中間,有些父親仍積極幫助母親撫養(yǎng)孩子。
例如,青猴就能很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另外,在當了父親后,青猴會勇敢地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雄性青猴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身邊照顧它們。然而,對于狨和絹毛猴而言,父親們在一種稱為“合作性養(yǎng)育”的保育系統發(fā)揮著作用,即母親在給孩子喂完奶后,會把它們交到距離最近的猴子手里,由大家輪流照顧。
“合作性養(yǎng)育”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說它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為何又如此罕見呢?它對我們人類行為有何啟發(fā)呢?
催乳激素增加為男性照看子女提供條件
根據這些發(fā)現,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靈長類動物學家莎拉·赫迪提出,“合作性養(yǎng)育”是從靈長類動物身上進化而來的,無論原因是什么,但當母親無法單獨照顧孩子時,這種現象就逐漸發(fā)展而來。最初,她的觀點遭到一些人的反對。
幸運的是,有關這方面的證據正日益豐富。20年前,英國劍橋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艾倫·迪克森表示,雄性絨在承擔父親角色時,荷爾蒙會發(fā)生變化。
雄性絨同已懷孕的雌性絨在一起時,它們血液中的荷爾蒙催乳激素水平會開始升高,而且在生產前這種狀況會一直持續(xù)下去。很明顯,這種生理現象是為雄性絨在將來照看子女做準備。但人類是否會出現同樣現象呢?2000年,由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安妮·斯托麗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fā)現,人類也會出現同樣情況。其研究結果表明,同懷孕婦女生活在一起的男性,他們的催乳激素水平會逐漸上升,在妻子生產前3周會增長20%。與此同時,男性的睪丸激素水平卻大幅下降。
人的行為、性格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發(fā)展的“關鍵期”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如果男性一直以來都存在催乳激素猛增的潛力,為何這種潛力銷聲匿跡這么多年呢?研究發(fā)現,盡管荷爾蒙在決定我們行為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常常只是為我們行為提供發(fā)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所以,兩性身上的催乳激素只提供對子女做出反應的一種可能性。我們就拿說話來打個比方,一個人的先天素質只為他能夠講話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沒有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他永遠不會說話。也就是說,如果他從來沒有聽到過語言,或是即使聽到了語言,但已過了生理發(fā)展的“關鍵期”,那么他也無法學會說話。
或許,在塑造行為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人的行為、性格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發(fā)展的“關鍵期”。例如,童年受忽視或受虐待的孩子長大后也容易虐待自己的孩子,即使后來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積極改變,他的這種行為也有些根深蒂固。
研究同時發(fā)現,情況遠非如此簡單。我們同這些合作養(yǎng)育子女的猴子還有一個更令人煩憂的共同點。如果猴子媽媽感覺它無法得到更多的支持,它會對親生子女表現出一種厭惡情緒,容易將孩子拋棄甚至殺死。在人類社會,一直也存在母親拋棄嬰兒或殺嬰的行為,但此舉屬于犯罪行為。同樣,產后抑郁癥經常被看作是病態(tài)現象,盡管目前還沒有找出確切病因。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中,或許是時候對這些結論進行重新評估了。
我們知道,如果社會工作者每周走訪一次單親家庭,那么這些家庭發(fā)生忽視或虐待孩子的情況就會大大降低。二戰(zhàn)后,西方婦女生活發(fā)生的最重大變化就是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多數女性對有權走出家門、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表示歡迎。但近年來,這種選擇權已演變成一種責任感。同時,由于老板變得越來越苛刻,身為人母的女性們獲得的支持正在減少。
或許,我們人類正在向赫迪所說的靈長類動物“合作性養(yǎng)育”的現象靠攏。這也許能有助于解釋“新男人”興起的現象。很明顯,嬰兒同父親間關系的轉變不是因生物構造的變化而引起的。如今,基因進化的進程非常緩慢,而經濟變革的步伐卻是迅速的。但我們的生物機能可以相當靈活地適應經濟的變化。所以,或許是如今的社會已發(fā)展到迫切需要男性加入育嬰隊伍的地步了,如此一來,在生理上已做好準備的男人們順理成章地承擔起了這個“神圣”職責。(任秋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