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代,中國女子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她們的婚姻須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完全不能作主。在這種婚姻制度下,許多女子嫁不到如意郎君。她們中的許多人被嫁作填房,有的成了童養(yǎng)媳,還有人被迫以小男童為夫,俗稱小女婿。
有一首舊歌謠,以一個嫁了小女婿的女子口吻,反映了這一情況:石榴花開葉兒長,十八的大姐九歲的郎。說他是郎人太小,說他是兒不叫娘。晚上睡覺抱上床,早上幫穿送學堂。頭天晚尿濕了我的大花鞋,二一晚尿濕了我的花衣裳。心里越想越生氣,照頭給他兩巴掌。頭一巴掌喊姐姐,第二巴掌叫親娘:叫聲親娘別打我,從今后光吃干糧不喝湯。
對于舊婚姻制度,婦女們打心眼里不滿意,這種不滿自然在民謠中得到了體現。有一首歌謠是這樣的:"啊呀我的媽呀,怎么把我嫁給了他?一身黃瓜癩,天天要人抓。"這里說的是一女子埋怨她父母把她嫁給了一個渾身長癩瘡的男人。這首歌謠后被江南許多對婚姻不滿的女性傳唱,借以宣泄自己的怨恨。
有些女子為了不受父母或媒婆的擺布,就隨心上人私奔。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民謠:小女子,跟人跑,一跑跑到某某橋(一般指唱者附近有名的橋)。爹不要,娘不要,給人賣掉還不知道。這是用于告誡女子不可同人私奔,否則會上當受騙,眾叛親離的。然而私奔了的女子們也有一首針鋒相對的歌謠:"丫頭丫,吃豆渣;豆渣苦,跟老五;老五沒有飯,北瓜當雞蛋。"講的是女孩在家吃豆渣,很苦。自己作主跟人(謠中以老五作代表)跑后,雖然也很苦,但由于是自己作的主,心情愉快,所以北瓜也吃出雞蛋味來了。
解放后,中國女性實現了自主婚姻。既然能自主了,當然也就有了擇偶標準(在婚姻不能自主的舊時代,當然就不能擇偶,更談不上擇偶標準了),而有關女性擇偶標準的歌謠也隨之出現了,其中最典型的要數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幾首了。
例如,那時有一個反映姑娘們擇偶標準的歌謠是:四個輪子一把刀,革命紅旗兩邊飄。這里的四個輪子指的是汽車司機,一把刀說的是廚師,而革命紅旗兩邊飄就是衣領上綴著兩片紅領章的軍人了。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這些職業(yè)在當時不是實惠就是待遇好,社會地位高。但這僅僅是對未來配偶職業(yè)上的要求,其它方面的要求也是很多的。
誠如一首十字謠所說:是"一表人才,二老歸天,三轉一響,四十平方,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十工資,八面玲瓏,酒(九)煙不沾,十分聽話。"這里的二、三、四分別是指無養(yǎng)老負擔,有自行車、手表、縫紉機與收音機,有四十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六與七則是護家,不會向親朋好友散財,月工資在七十元人民幣以上。這些條件已近苛刻,但還不行,還得十分聽話,要做到:"新時代,好男人。早早起,開爐門;煮牛奶,喂小人;買早點,送夫人。星期天,不出門;洗衣服,一大盆。領工資,交夫人;少一分,要證人;若是證人找不到,堅決不許進家門。"
此外還得要做到老婆逛街──等得,老婆花錢──舍得,老婆訓斥──忍得。這自然就引起不少男青年的反感,他們中有人就以加注的形式對那首十字謠進行了挖苦:一表人材──是個文盲、二老歸天──有個晚娘,三轉一響──全在商場,五官端正──禿頭閃光,六親不認──坐過牢房,七十工資──兩月家當,八面玲瓏──慣會說謊,酒煙不沾──常去賭場,十分聽話──缺少智商。
當然,這些舊歌謠說的都是過去的事情了,這與當今中國女性們多元化及個性化的婚姻與擇偶相比,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來源:香港大公報 文:季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