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新浪網(wǎng)新聞中心的在線調(diào)查顯示,七成人對科普的第一印象是科技館或博物館里的海報、圖片,另有21.9%的人認為科普等同于冗長乏味的講座。
青少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科普教育,社會和科普傳播者應該如何對待、如何進行科普教育?這些問題引人深思。
“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會有創(chuàng)造的高潮階段,20歲左右是第一階段。要進入角色,他們在初高中時期就必須受到非常集中的科普教育!
在近日召開的科學家向青少年進行傳播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主任王綬琯再次強調(diào)了科普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
為促進科學家向青少年進行傳播活動的開展,提升科學家向青少年進行傳播的效果,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中心與中國科普研究所聯(lián)合成立了“科學家向青少年進行傳播”課題組,并在上海市對科學家群體和青少年群體進行了典型調(diào)查。為促進這項研究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科普研究所日前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這次研討會。
科普教育受冷落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團長鐘琪常常聽到這樣的感嘆:“你們科普工作應該很難做吧。在每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日的時候,雖然之前我們和學校也打過招呼了,來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感到很難過!
鐘琪告訴記者,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責任不完全在學校。固然學校面臨很大的升學壓力,但社會上科普報告的精品也太少,沒有發(fā)揮實際作用。
據(jù)上海市徐匯區(qū)康寧科技實驗小學組織實施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最受青少年歡迎的科普形式依次是:“科學家開放所在實驗室或利用科技館設展臺,向青少年介紹自己研究的新進展”、“通過少年科學院或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等形式,科學家指導青少年開展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和技術創(chuàng)新項目”和“科學家和青少年見面,并與他們對話或作科普報告”。
“科學家向青少年進行傳播”課題組組長、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翟立原介紹,盡管科學家與青少年面對面的科普傳播模式很受歡迎,但僅有9.2%的被調(diào)查者表示曾“參加與科學家交流的活動”。這也反映出,科學家與青少年還存在距離,要實現(xiàn)面對面的互動傳播模式,還需要科學家群體和社會各界作出更多努力。
科普應出精品
未成年人作為科普受眾重點人群,其科學素質(zhì)的提升是21世紀中葉我國公民科學素質(zhì)能否接近世界主要發(fā)達國家水平的關鍵。而未成年科普素質(zhì)亟待提高、應試教育壓力依然存在,兩者進入了相互博弈的境地。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科普演講團副團長孫萬儒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經(jīng)歷:有一次他們?nèi)ノ錆h的一所重點中學去講座,迎接他們的女校長一點笑容都沒有,只說:“報告不能超過一小時,否則家長們會有意見!苯Y果這場科普報告的效果大大出乎校方意料,學生們熱情高漲,提出的問題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報告結束后,這位校長滿臉笑容,熱情地邀請他們下次再去演講。
對此,孫萬儒深有感觸地說,應試教育確實使老師們壓力很大,科普報告如不好,學生們不愛聽,校長怕浪費時間,在情理之中,這正說明科普應出精品。
鐘琪從事科普工作已有10年,她最大的感受是作科普要出精品。長期以來,群眾對科普的冷淡,不是因為求知欲不高,而是精彩的科普報告太少。
組建于1997年的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現(xiàn)有團員30多人,大多是博導、教授,很多人退休前都是單位領導。他們足跡已經(jīng)遍布全國所有省區(qū)246個市、縣,演講3500多場,聽眾達130多萬人次,內(nèi)容涉及航空、航天、天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保護、新材料新能源、電子電工等。
這些在各自研究領域叱咤風云的老教授們,也是經(jīng)歷層層篩選才走上科普講堂的。空軍指揮學院的少將徐邦年,試講了4次才被通過。鐘琪說,之所以層層把關,就是為了確?破請蟾娴馁|(zhì)量?茖W研究作得好,科普報告不一定就能作好,科普是再學習的過程。有的專家已經(jīng)講了200場了,至今還在不斷改進。
“真去作科普,花的功夫肯定比作科研還要大!蓖蹙R琯院士說。
觀念待轉(zhuǎn)變
中國科普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渴望從科學家那里獲取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需求,都大大高于對科學知識的需求。
翟立原認為,這一方面說明青少年渴求科學家能夠通過“科學思想的傳播”,使自身受到啟迪;另一方面,青少年亦認識到科學方法是正確解決個人問題、參與科技實踐和其他社會決策的有效手段。
“有人總認為科學家搞科普是不務正業(yè),科研作不下去了才去科普!币幻破請F團員說,“我最初搞科普的時候心態(tài)是猶豫的,怕被領導發(fā)現(xiàn),沒想到一試就上癮了。我們對待科學家做科普的觀念應轉(zhuǎn)變!
在研討會上,專家也指出學校作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載體應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上海康寧科技實驗小學校長潘為琳介紹了該校通過成立康寧少科院為載體,開展多項科技活動,提高學?萍冀逃胶蛯W生科學素質(zhì),形成科技特色教育品牌的經(jīng)驗。
探求有效方式
科普所調(diào)查顯示,高達91.3%的科學家群體傾向于“面對面對話或作科普報告”的形式,選擇“撰寫科普文章”這種傳統(tǒng)方式的占51.2%。而對于利用開放實驗室、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熱線電話或網(wǎng)絡交流等這些發(fā)達國家科學家群體較為普遍應用的傳播方式,認同率均未過半數(shù)。
翟立原指出,一方面,在當今時代,僅僅使青少年被動地接受傳播的形式,已越發(fā)暴露出局限性。能體現(xiàn)科學家與受眾之間思維互動、受眾與受眾之間思維互動的參與性方式則愈顯重要。另一方面,盡管科學家在把握傳播內(nèi)容的科學性上是無須質(zhì)疑的,但在運用傳播技巧、使受眾能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上,需要一個逐步學習和掌握的過程。
科普傳播怎樣講才能受歡迎,方法很重要。“講金屬結構材料,一開始就講鋼鐵是由五大基本元素組成的,聽眾肯定不喜歡。怎么辦?”科普團團員王寧寰介紹說,“后來我先講泰坦尼克號為什么被冰撞沉。之前大家都說是船體鋼板不好,現(xiàn)在科學家乘坐深海探測潛艇去研究,從打撈上的船體來看,是小小的鉚釘出了問題,造成1500人葬身海底。這樣一講,孩子們往往瞪大眼睛聽得十分出神?破諔摪芽茖W故事的引導和逆向教學法結合起來!
“如果一個同志熱愛科普,首先得虛心學習它,主動收集資料,花時間去琢磨并仔細整理這些資料,這樣才會做出來真正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科普精品教材,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科普工作者。”在科普演講團10周年總結大會上,一位團員曾這樣感嘆說。(黃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