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2日第二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
鳳凰衛(wèi)視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
劉長樂
主席、各位嘉賓、各位同行、女士們、先生們:
很榮幸能參加今天的會。我發(fā)言的題目是“流動的世界和華人媒體的使命”。
眾所周知,高度發(fā)達的科技手段、高速運轉的信息傳播,使我們的地球“變小”。
在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當下,這個“小小的”地球村卻有著一個最大的特征,就是--流動。
流動世界帶給媒體無盡的資源
讓我們看一看這個世界是怎樣流動的。
1、流動的世界、流動的人口
人們不難發(fā)現,現代社會“人流”、“物流”、“潮流”……這些詞被越來越多地提及,“閉關鎖國”幾乎已經和過去的世紀一起,留在了歷史的詞典里。
據德國一個研究機構統計:現在世界范圍內的移動人口總共有1.2億。每年約有300多萬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跨出國門。其中100萬人流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傳統的移民國家,西歐也接納了大約100萬人,其它100萬人則流到了亞洲和非洲。今天,有5000萬以上的人在遠離自己家鄉(xiāng)的國外工作。這就是說,移民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一直都在增長,達到了2.3%。澳大利亞外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21%,加拿大為17%,美國也接近10%。研究人員預測,,從現在起到2030年間,世界范圍內的人口遷徙將出現引人注目的增長。估計每年的凈遷徙人口將達到400萬以上。
2、流動的文化、流動的資訊
人口的流動,造成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輸出和流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和相互影響,語言與文化這些原來帶有很強地域色彩的精神產品也隨之流動起來。以前的觀念認為,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才能具有世界意義,而今天,能為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所接受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才是人類共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融,將產生新的文化血型,為自身的發(fā)展注入真正的活力,我們就權且稱這種血型為W型吧(WORLD)。而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資訊的流動全面流動起來的。
3、流動是媒體的資源
這個動感的世界為媒體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資源。流動既撫育了當地文化,也給外來文化提供了豐厚的營養(yǎng)和更多的話題。當世界的每個局部都呈現出色彩紛呈的多元化態(tài)勢時,人們有了更多的了解自身、關注身邊或更遙遠地方的愿望,從而使媒體擁有將世界每個角落發(fā)生的最新動態(tài)傳遞給受眾的動力。
“文化地圖”給華語媒體的啟示
幾年前,有人提出“中華文化地圖”之說,簡單地講,就是指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占的位置有多大,在世界上傳播的范圍有多廣。
數字顯示,中華文化版圖的擴大已勢在必行,海外華人的數量正在穩(wěn)步的增加。2002年美國紐約亞美聯盟人口信息中心對聯邦人口調查局提供的數字歸類分析后發(fā)現,到2001年全美華人總數已達243萬余人,比十年前增加了78萬7千115人,增幅為47.8%。僅紐約市華人人口就已超過36萬人。
澳大利亞統計局全年公布的2001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在1950萬人口中,華人總數為55萬6千余人,按祖籍劃分,華人已成為英格蘭、愛爾蘭、意大利、德國之后的第五大族群。當地華文媒體稱,1991年,中文還排在意大利語和希臘語之后,是澳大利亞居第三位的外語,而現在漢語已成為除英語之外的澳大利亞第一大外語。
加拿大聯邦公民暨移民部長柯德爾向國會提交的2002年度報告指出,加拿大2001年吸納的移民中,來自中國大陸移民仍高踞榜首,占新移民總數的16.1%。
以上只是三個國家的數字,但近年華人人口在海外的增長勢態(tài)由此可見一斑。
除了海外華人數量的迅速增長外,他們的質素也在不斷提升,這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文化質素的提高;二是消費能力的增強。
另一個驚人的數字是全球目前有4000余萬洋人正在學華文。
這些人加上海外華人對華文消費的需求使包括媒體在內的中文文化市場的前景一片光明。
最近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女作家龍應臺在一次演講中重提“文化地圖”,指出華語城市應以結盟創(chuàng)造輝煌的“文化中華”,并建議知識分子要自問有什么新的文化思維,能與西方平等交流對話。
她的話也給了華語媒體相應的啟示。
中華“文化地圖”版塊的“擴張”,為華語媒體在全球的發(fā)展開辟了更平坦的道路,卻并不意味著我們已進入主流之內:
盡管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華人,但從世界媒體的格局看,英語媒體占了百分之八十。我們不得不承認,整個世界的話語權幾乎掌握在少數幾個發(fā)達國家的傳媒集團手中。據最新的《國家信息安全報告》,在全球信息資源中,80%以上是凝結著西方文化的英文信息,而華語信息資源則不到0.4%。這與中國和華人在世界上的作用與地位是不相稱的。西方媒體在全球傳播體系中的強勢地位,使得他們的日常報道中對受眾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中發(fā)出壓倒性的聲音,對人們認識、評價事件的態(tài)度發(fā)揮著導向性影響。
至于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信息,要么得不到及時充分的報導(比如非洲國家的信息);要么得不到正確的反映(比如對非西方陣營的妖魔化);要么信息發(fā)布干脆掌握在西方背景的媒體手中(比如印尼)。近年來,許多國家正在為改變這種局面而努力,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當數阿拉伯半島電視臺,無論是對阿富汗戰(zhàn)爭還是對伊拉克的報道,他都有不同反響之舉。
遺憾的是,華語媒體自十九世紀后期誕生以來,一直沒能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主流媒體。
作為華語媒體人,職業(yè)使命令我們感到壓力很大,在話語權爭奪戰(zhàn)中,為推動華語媒體融入世界傳媒的主流體系,我們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鳳凰衛(wèi)視與全球華語媒體的互動
“拉近全球華人的距離”一直是鳳凰的宗旨。這首先包括了拉近全球華人媒體的距離,加強與全球華人媒體的互動。在為全世界的華人和華語媒體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歡迎世界各地的華語媒體特別是平面媒體反過來利用鳳凰這個舞臺,傳播你們想要傳達的資訊,從而構成一個立體的華語媒體傳播網絡,更好地為全球華人服務。
加強這種互動的具體作法,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鳳凰衛(wèi)視現在覆蓋了東南亞、歐、美、北非96個國家和地區(qū),一些區(qū)域性華語媒體的資訊,可以通過鳳凰傳播到全球更多的地方。象我們的“有報天天讀”等欄目就把不少海外華文報章發(fā)表的信息,傳達給了國內及其他國家更多的華人觀眾。
2、以往重大事件和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一些駐在國或當地的華文媒體都會通過和鳳凰連線的方式,報道事件經過,使全球受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第一手的消息。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莫斯科人質事件時,鳳凰的記者因簽證問題不能及時趕到,當時我們聯絡莫斯科一家私人電視公司的職員盧宇光,得以在現場為觀眾作了長達36小時的連線,展示了事件的全過程(此人現已是鳳凰衛(wèi)視駐莫斯科的首席記者了)。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我們歡迎更多的華語媒體人能成為鳳凰的特約記者和特約評論員。
3、鳳凰和其他華文媒體搞一些聯合行動,對大家共同關心的選題,進行共同的采訪。鳳凰目前播放的大型系列片《唐人街》就是和中國海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制作的。這套大部頭的紀實片可以說既恢宏又細膩,盡管要兩年時間才能全部完成,但現在就已被76家地方臺買去播放。更獲得中國紀錄片的最高獎-中國紀錄片學術獎特別獎,和單項獎最佳錄音獎。
實現華人媒體的共同追求
近年來,華語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競爭促進了發(fā)展,但無論是在座的你,還是我;無論是鳳凰,還是孔雀;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東南亞;一家或幾家的聲音再強,與強大的西方媒體相比,都不足以獨自承當華語媒體話語份量的法碼。融入世界的主流媒體,發(fā)出華語媒體的強勢之聲,應成為所有華人媒體共同的追求。
李白有“鳳凰臺上鳳凰游”的詩句,鳳凰衛(wèi)視就是一個“向華人報道世界的資訊,向世界發(fā)出華人的聲音”的舞臺。今天在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這個莊嚴的場合,我正式向各位提出“開門辦臺”的概念,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支持把鳳凰衛(wèi)視辦成一個寬松、寬容、寬廣的媒體平臺。
中國有句俗話“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鳳凰衛(wèi)視“開門辦臺”,實際是在培育一棵能夠引來鳳凰的梧桐樹,古人云:“鳳,出于東方君子之國”,在我們的心中,真正的鳳凰,是遍布于全球的華人,和服務于華人的華人媒體。盡管每家媒體都有著各自的立場,定位,和表現方式,但我們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道德傳統和華語媒體人的責任與使命是同樣的。所以鳳凰衛(wèi)視這個舞臺是屬于在座各位的,是屬于整個華人的!
來源:香港鳳凰衛(wèi)視網站